虚词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虚词的定义是,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它是种抽象的但并不模糊的没有实在意思的词,所以是“看不见”的,但它不包括你说说的的符号也不是你像你说的那样“可怕”“别扭”的词,其主要作用是在语法功能上。楼主的问题提得真苛刻,这个问题可不简单,而且专业性极强,不知道你能否看懂啊?词汇语法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所涉及的因素较多,本文仅就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因素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壹 句法位置的改变就多数情况而言,词汇的语法化首先是由某一实词句法位置改变而诱发的。汉语的虚词多数是由动词、形容词虚化而来。动词通常的句法位置是在“主—谓—宾”格式中充当谓语。在这种组合形式中,充当谓语的动词,一般只有一个,它是句子结构的核心成分,它所表达的动作或状态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某个动词不用于“主—谓—宾”组合格式,不是一个句子中唯一的动词,并且不是句子的中心动词(主要动词)时(如在连动式中充当次要动词),该动词的动词性就会减弱。当一个动词经常在句子中充当次要动词,它的这种语法位置被固定下来之后,其词义就会慢慢抽象化、虚化,再发展下去,其语法功能就会发生变化:不再作为谓语的构成部分,而变成了谓语动词的修饰成分或补充成分,词义进一步虚化的结果便导致该动词的语法化:由词汇单位变成语法单位。所以,在词汇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位置的改变、结构关系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以动态助词为例。近代汉语动态助词“将”“着”“取”“得”等均由动词演变而来。它们从动词向动态助词演变的过程是从进入连动式开始的。将魏晋南北朝,“携带”义的动词“将”出现于连动式,基本格式是“动词+将+趋向补语”:(1)行至赤亭山下,值雷雨日暮,忽然有人扶超腋径曳将去,入荒泽中。(《还冤志》)(2)若生女,辄持将去,母随号泣,使人不忍闻也。(《颜氏家训?治家》)(3)见一老妪,挟将飞见北斗君。(《古小说钩沉.幽明录》)连动式的“动词+将”间关系较松散,常可插入宾语或连词:(4)有二人录其将去,至一大门,有一沙门据胡床坐。(《古小说钩沉?冥祥记》)(5)忽有白蛇,长三尺,腾入舟中……萦而将还,置诸房内。(《王子年拾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