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铜梁龙文化是怎样形成的,龙的故乡又是从何而得名?

铜梁龙文化是怎样形成的,龙的故乡又是从何而得名?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铜梁龙文化是怎样形成的,龙的故乡又是从何而得名?

铜梁龙灯是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首。铜梁扎龙技术的传人是二坪镇街道一位罗姓的老人,铜梁龙就是从这里走出去发扬光大。铜梁龙灯两度晋京参加国庆大典,铜梁舞龙队被中国龙狮协会冠名为“中国国家舞龙队”,铜梁龙具被国家体委指定为全国舞龙竞技比赛标准道具,铜梁龙舞被国家体委指定为全国舞龙竞技比赛的标准套路,铜梁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龙灯之乡”。铜梁龙灯成为最具中国龙文化的杰出代表。   铜梁龙灯的代表品种是为大蠕龙,世人将其直呼为“铜梁龙”。它的舞蹈在多变的构图和动作转换中,传达着神龙的无穷意趣、雄浑气势和神韵风采。给人以一种酣畅淋漓的视觉感受……然而,铜梁龙更为突出的表演艺术特色是:以大龙具、大场面、大套路、大变化来体现大气势、大情感。在这几“大”之中,又始终包含着精致和细腻,贯穿着灵动与轻捷。它集南北龙舞之所长,既体现出北方龙的浩大和豪放,又同时具有南方龙的精美与灵巧特;既有北方龙舞刚猛有力、激烈奔放、浑朴昂扬、表意直接的“刚”,又有南方龙舞柔缓细腻、轻捷矫健、活泼灵巧、变化有致的“柔”;从而能够集高、难、精、美于一身,用丰富的动作和套路来有声有色地展现出巨龙翻滚腾飞的意蕴与雄姿。正是这种兼收南北龙舞之所长而形成的刚柔相济的风格特征,规定了铜梁龙所具有不同凡响的特殊美学品格——磅礴与细腻共存,浩大与精美同辉。1976年春,"铜梁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2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已有人类居住。县城凤山公园博物馆内陈列有更新世纪石器、殷周方鼎和恐龙化石,被中国科学院命名为"铜梁文化"。春秋战国时,先 铜梁县为巴国的垫江属地,后属秦。历汉至唐为合州的石镜县辖地。唐武周长安四年(704年)始建县,以境内有"小铜梁山",命名铜梁县。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割石镜之南、铜梁之东置巴川县;唐乾元年(758年)分巴川县置大足县;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废巴川县入铜梁县;明成化十七年(1480年)划铜梁县、遂宁县部分地置安居县。清康熙元年(1662年)撤铜梁、安居二县地复置铜梁县,属重庆府。六十年(1721)将原铜梁、安居二县划出置铜梁县。1912-1928年铜梁仍属重庆府。1929年铜梁直属四川省政府。1935年改属四川省第三督察区后改为永川专区。1949年后,隶属川东行政公署璧山专员公署,1951年属江津专区,1981年属永川地区;1983年随永川地区划归重庆市。县城距重庆市103公里,渝遂高速通车后只有52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巴川街道。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大撤退,黄埔军校校本部奉命西迁成都。西迁途中,曾设校在铜梁,从铜梁走出了6500多名黄埔军校毕业学员奔赴抗日前线!黄埔军校永远是人们心中的丰碑,激励着每一代热血青年。曾是黄埔校址的铜梁,已经铭刻在无数黄埔人的心里。每个铜梁人,都无不为此而感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