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部记录什么言行的什么体散文集,由什么记载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载。
在中国文化史上,没有哪一部书比《论语》更为重要、影响更大,没有哪一部书像《论语》那样受到那么多的关注。《论语》全书共20篇,16000字左右。它作为孔子儒学最基本、最原始的材料,主要汇编了孔子的言论。
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孔子与弟子以及那时的公卿大夫们常常“交相对问”,相关典籍记载了许多“孔子应答”、“弟子相与言”以及弟子“各自记其所问”的生动场景。《论语》的材料多来源于弟子的记录,用西汉时期孔安国的话说,就是具有“正实而切事”的特征。
孔子弟子有记录孔子言论的习惯,孔子去世后还有所传授。随着孔子影响的扩大,要准确把握孔子学说的要领,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选辑他的言论。
扩展资料:
最早明确将“论语”当做书名或篇名来引用的是《礼记》中的《坊记》,而发现时间不久的战国中期的郭店楚简就有《论语》句子的引用,可见《论语》成书很早。两汉学者普遍认为《论语》为弟子们在孔子去世后“辑而论撰”,看法应该可信。
今有学者进一步研究认为,《论语》成书应在孔子去世后不久,很可能由孔子裔孙子思主持编撰而成。
经历了秦朝焚书坑儒及秦末的战乱,《论语》像许多先秦古籍那样曾一度失传,至汉代复出现若干个传本,最著名的是《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三个流派,它们在文字、篇名及篇数上皆有一定差异。
《古论语》分为21篇,由西汉前期的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中发现,其字为蝌蚪文,为战国古文,当时难以传授,仅孔安国为之训解。《鲁论语》为20篇,主要在鲁地学者中传习;《齐论语》分为22篇,比《鲁论语》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主要在齐地学者中传习。
鲁、齐《论语》最初各有师承,到西汉灵帝时,安昌侯张禹先学了《鲁论语》,后来又讲习《齐论语》,他把两个本子融合为一,而篇目沿袭《鲁论语》,称《张侯论》。
张禹为汉成帝的师傅,地位尊贵,因而他的本子为当时一般儒生所尊奉,灵帝时所刻的《熹平石经》就采用《张侯论》,后世的《论语》皆沿用此本。《齐论语》、《古论语》则近于失传,仅有后世学者辑佚文献传世。
由于《论语》在中华文化史上的特殊重要地位,历来研习者代不乏人,甚至趋之若鹜,关于《论语》的集解、集注、正义、别裁、疏证等著作数不胜数,可谓汗牛充栋、浩瀚如海,逐渐成为一套庞大的知识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中国儒家经典)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时政 > 正文> 论语>《论语》版本及其流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