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朱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378年5月,朱权出生于金陵,也就是后来的南京。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朱权的母亲是杨妃,她的教导令自幼聪明好学的朱权受益匪浅。
朱元璋称帝后,总结元代灭亡的教训时认为,元代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在各地缺少强有力的藩卫,在战争中造成无法彼此呼应的局面。于是,朱元璋在称帝后不久,就把自己的20多个儿子分封到各地驻守,其中受封的就有朱权和后来成为皇帝的燕王朱棣。
朱元璋认为分封诸王可以使诸多儿子代替自己监视全国,江山永固,因此规定,如果遇到奸臣专权,藩王可以声讨奸臣,甚至可以发兵“清君侧”。这个做法的用意是用皇室亲戚来维护皇权。
据史料记载,1391年,朱权被册封为宁王,并且在后来的宁城大明镇境内兴建了宁王府。在当时的诸多藩王中,就数以燕王朱棣和受封于宁城的宁王朱权势力最强。当时受封的藩王都有少则数千多则数万的护卫军,但宁王朱权却有着其他藩王都难以企及的雄厚兵力。古籍形容这件事时说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朱权的这8万精兵里,包括元代归顺过来的蒙古兀良哈部泰宁、福余、朵颜三卫的骑兵。这些蒙古骑兵是出了名的英勇善战,是一个实力非常雄厚的武装力量。此外,像宁王这样驻守边防重镇的藩王不仅统兵,还掌握着地方行政大权,必要时还可以节制朝廷派来的地方高级将领,调动大量的正规部队。与此同时,朱权受封的宁城也是个在军事上至关重要的地点。
《明史•诸王列传》记载宁城时说:
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除了宁城,朱权还“统九十余城”。也就是说,当时的朱权管辖着东至后来的沈阳,西连后来的河北宣化,南靠长城,北跨西拉木伦河的大片明代国土区域。此外,作为手握重兵的宁王,朱权也是人称“贤王奇士”的计谋良多的王爷。根据明代编年史《明通鉴》记载:
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朱元璋令自己这个智谋双全的儿子去掌握强兵猛将,又让他镇守北边军事要塞,为的是防备元代皇室卷土重来。1398年,朱元璋驾崩,他的皇孙朱允炆即位,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不久就开始对王爷们进行削藩行动,回收兵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建文帝最先削夺了周王的兵权,随后又废掉了湘王、齐王、岷王等藩王,削夺了5个藩王的权力。随即,建文帝下旨要求远在塞外的宁王进京述职。面对建文帝命令赴京的圣旨,宁王立即召集谋士们商议对策,谋士们都认为此时进京无异于羊入虎口,凶多吉少。
于是,宁王便抗拒圣旨没有进京,结果受到朝廷削去统帅蒙古兀良哈部三卫的处分,不过建文帝并没有将蒙古兀良哈部三卫调离宁王。因为当时的朱权虽贵为王爷,却也是明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修养极高,俨然一副隐士做派,丝毫没有争权夺利的意思。平时,朱权总喜欢与文人学士往来,一心寄情于戏曲、游娱、著述、释道。后来燕王朱棣称帝,史称明成祖,也称“永乐皇帝”。明成祖将朱权改封到了江西南昌。而后,多才多艺的朱权在南昌筑精舍,终日鼓琴读书,经常与文学之士相往来,自号“大明奇士”。史称朱权:
神姿秀朗,慧心聪悟,于书无所不读。
朱权一生致力于研读著述,最终成为明代初期著名的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古琴家、历史学家、道教理论家,在戏剧发展史上是极有影响的人物。朱权除完成了许多戏曲、历史论著之外,善弹古琴的他还广集古代琴曲,加以解说,著成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和北曲谱及评论专著《太和正音谱》。《太和正音谱》是我国最早的杂剧曲谱和戏曲史上重要的理论著作。
朱权还制作了“中和”琴,号称“飞瀑连珠”,署名“云庵道人”。“飞瀑连珠”是我国历史上有所记载的旷世宝琴,传世仅一张,被称为明代第一琴。明代有“四王琴”之说,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宁王朱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