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洞仙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洞仙歌代表作·宋·柳永佳景留心惯。况少年彼此,风情非浅。有笙歌巷陌,绮罗庭院。倾城巧笑如花面。恣雅态、明眸回美盼。同心绾。算国艳仙材,翻恨相逢晚。缱绻。洞房悄悄,绣被重重,夜永欢馀,共有海约山盟,记得翠云偷翦。和鸣彩凤于飞燕。间柳径花阴携手遍。情眷恋。向其间、密约轻怜事何限。忍聚散。况已结深深愿。愿人间天上,暮云朝雨长相见。======================================================================洞仙歌苏轼 冰肌玉骨, 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 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 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 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洞仙歌 苏轼鉴赏】 这首词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蕊夫 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 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 深深惋惜和感叹。 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首二句写她的绰约风 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 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 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 的意境。其后,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 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 “钗横鬓乱”,来反衬她 姿质的美好。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主人公 所作出的观察。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通过女主人公与爱侣夏 夜偕行的活动,展示她美好、高洁的内心世界。“起 来携素手,”写女主人公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 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 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时见 疏星渡河汉”,写二人静夜望星。以下四句写月下徘 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 以上,作者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 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主人公纳凉时的思想活 动作好铺垫。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 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 惋惜。 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艳羡、赞美中附 着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 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洞仙歌 苏轼 江南腊尽, 早梅花开后。 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 自有入格风流。 仍更是、 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 尽日无人, 谁见金丝弄晴昼? 断肠是飞絮时, 绿叶成阴, 无箇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 便吹散眉间, 一点春皱。【洞仙歌 苏轼鉴赏】 这首词通篇咏柳,借柳喻人,以含蓄婉曲的手法 和饱含感情的笔调,借娜娜多姿、落寞失时的垂柳, 流露了作者对姿丽命蹇、才高数奇的女性深切的同情 与赞美。 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起拍说腊尽梅 凋,既点明节令,且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 “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 梅开过,杨柳萌发。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 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分付” ,交付之意,着“分 付”一词,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 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以下赞美柳的体态标 格。柳枝婀娜,别有一种风流,使人想到少女的细 腰。杜甫《绝句漫兴》早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如 十五女儿腰”之句。东坡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称颂 她有合格入流的独特风韵,并进而用“清英秀雅”四 字来品评其骨相。这就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 洁、秀丽,见出她与浓艳富丽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 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质特色,从她的体态美,进而刻 画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换头三句,写 垂柳境况清寂、丽姿无主。长安永丰坊多柳,生在永 丰园一角的垂柳,尽管在明媚春光中修饰姿容,分外 妖娆,怎奈无人一顾。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著名的 《杨柳词》,据唐人孟郊《本事诗》载:白居易有妾 名小蛮,善舞,白氏比为杨柳,有“杨柳小蛮腰”之 句。及年事高迈,小蛮还很年轻,“因为杨柳之词以 托意,曰:‘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 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后宣宗听到此 词,极表赞赏,遂命人取永丰柳两枝,移植禁中。东 坡在这里化用乐天诗意,略无痕迹,但平易晓畅的语 句中,却藏有深沉的含义。“断肠”四句,紧承上文, 写垂柳的凄苦身世,说:一到晚春,绿叶虽繁,柳絮 飘零,她更将百无聊赖,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减 了。煞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东风的吹 拂,足可消愁释怨,使蛾眉般的弯弯柳叶,得以应时 舒展。 全章用象征法写柳,词人笔下那婀娜多姿、落寞 失意的垂柳,宛然是骨相清雅、姿丽命蹇的佳人。词 中句句写垂柳,却句句是写佳人。读罢全词,一位品 格清淑而命运多舛的少女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 面前。 苏轼的咏物词,大多借物喻人、咏怀,把人的品 格、身世和情感寄托于所咏之物上,物中有人,亦物 亦人。这首词突出地体现了上述特点,给读者以无尽 的遐思和美好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