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蚀地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在干旱气候区,地表植被覆盖少,基岩或第四纪沉积物裸露,在风蚀的作用下可形成各种的风蚀地貌。
图 7-3 风蚀洼地和风蚀湖(据北京大学等,1978,修改补充)
图 7-3 风蚀洼地和风蚀湖(据北京大学等,1978,修改补充)
1. 风蚀洼地和风蚀湖
风的吹扬作用不断将地表物质吹走,使地面下凹,形成椭圆形或新月形的洼地,称风蚀洼地(deflation hollow)。风蚀洼地多形成于地表松软的地区,如湖积物、冲积物等覆盖区。在平面上,风蚀洼地逆风的一端呈流线形,而顺风的一端则不规则。在沿风向的剖面上,它的背风坡较陡,可达 30°,而迎风面较平缓(图 7-3)。单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风蚀洼地,其直径一般在 10m 左右,深约 1m。如果加之地面流水的侵蚀作用,洼地深度可达十多米,直径近百米。
当风蚀洼地不断加深,底部切至潜水面,或地面流水在此聚集,可形成风蚀湖(deflation lake),如敦煌的月牙湖。
2. 风蚀穴、风蚀壁龛和风蚀蜂窝石
风蚀穴(blowhole)是风携带的沙粒不断撞击和磨蚀岩石的表面形成的凹坑或洞穴。这种凹坑或洞穴的特征是具有 “袋状”,口小,囊大,这是由于沙粒进入凹坑或洞穴后不断在里面旋转磨蚀造成的。如果风蚀穴发育在陡峭的岩壁上,而且规模也比较大,就称风蚀壁龛(tafoni)。如果岩壁表面发育很多的风蚀穴或风蚀壁龛,或在兀立的岩柱上也是如此发育,其表面结构形似蜂窝,称风蚀蜂窝石(tafone rock)。这类地貌多发育在沙漠的边缘,或风蚀谷地中。
3. 风蚀蘑菇石和风蚀柱
风蚀蘑菇石(mushroom rock)是风沙流对兀立的岩石不断磨蚀的结果。由于风沙流近地面的沙粒含量高,其磨蚀作用强于上部,兀立的岩石在风沙流的长期磨蚀下,下部的直径不断变小,就形成像蘑菇状的岩石地貌(图 7-4)。如果岩石或第四纪堆积物的垂直节理发育,经风的磨蚀作用以及重力崩塌,形成孤立的岩石或堆积物的柱状体,称风蚀柱(sarsen),在黄土地区风蚀柱也很常见。
图 7-4 风蚀蘑菇石(据徐志芳,1963,转引自曹伯勋等,1995)
图 7-4 风蚀蘑菇石(据徐志芳,1963,转引自曹伯勋等,1995)
图 7-5 新疆哈密西南的风蚀城(据河北地质学院等,1980)
图 7-5 新疆哈密西南的风蚀城(据河北地质学院等,1980)
4. 风蚀谷和风蚀城
风对先前形成的谷地不断吹蚀和磨蚀,将其改造成一种奇特的谷地,即风蚀谷(deflationvalley)。风蚀谷与河谷和冰蚀谷在形态上有很大的不同,其特征: ①在平面上,谷地蜿蜒曲折,宽窄不一,既可狭长,也可宽阔,支谷与主谷随意相交,毫无规律性,极为复杂; ②在横剖面上,为 “葫芦”形,即近谷底较宽,而向上变小,两壁多较陡直; ③在纵剖面上,谷地凹凸不平,甚至支谷低于主谷,谷口高于内部; ④在谷壁上常发育风蚀穴、风蚀壁龛; ⑤谷底有崩塌堆积物。
随着风蚀谷的不断扩大,两谷地间凸出的垄地变窄,并经过风的吹扬和磨蚀作用,形成突出地面的风蚀残丘。如果在垂直节理发育的黄土地区,或水平层理发育的沉积物地区,经风蚀作用后形成高低错落的风蚀残丘,远观似城堡的残垣断壁,即风蚀城(wind-eroded castle)(图7-5)。5. 风蚀垄槽(雅丹)
图 7-6 风蚀垄槽(据北京大学等,1978)
图 7-6 风蚀垄槽(据北京大学等,1978)
5. 风蚀垄槽(雅丹)
风蚀垄槽,即雅丹(yardan),最初是指形成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部,由干涸的湖底沉积物干缩形成的龟裂,再经风蚀作用改造形成的沟垄纵横的地形(图 7-6)。雅丹为维吾尔语,意为 “险峻的土丘”。而现今的雅丹地貌是干旱气候区一种地貌的代名词,是指风蚀沟壑纵横,断垣残丘经纬,似迷宫状的地貌形态,它既可由湖泊沉积物改造而来,也可由洪积物、冲积物风蚀形成。由于沟壑都是风蚀谷,其深浅、宽窄、长短都不一样,当风从地面刮过时,会发出各种 “奇怪、恐惧”的声音,尤其在夜间让人 “毛骨悚然”,这就是 “魔鬼城”,其在准噶尔、柴达木、塔里木等盆地都有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