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体的特点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华尔街日报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能把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故事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
“华体”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展示涉及到的典型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人物或现场的描写实际上就像电视新闻的新闻画面一样可视。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曼切尔说:“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一件事都看做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记者只有具备“慧眼”,才能有“神来之笔”。我们一些报道枯燥干巴的病因就在于记者没有进行现场采访,或采访不深入,缺少细致的现场观察,没有找到典型场景和细节,只能告诉读者大致的轮廓和一般化的概念。
“华尔街日报体”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视觉新闻。新闻要有细节,形象化,立体化,能够再现人物、现场和事件的精彩片断,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渲染气氛,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激起读者共鸣的力量。要采写这样的视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要深入现场进行采访,细致观察。细节不能由记者口里“讲”出而应让读者看到。如报道某公司董事长,不能简单说他是个严厉、有挑战性的人物,而要提供具体的事例,他是如何对待下属?又是怎样应对挑战?要让读者“看”到他的行为举动,“听”到他的声音言语。 “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总要从具体的事件或人物展开,由小见大,引出一串数字或某个问题,来表现一个人、一种社会现象或一项政策法规。这些人或事只是一个引子,报道的中心是由这个人或事引出的主题。有人曾说“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个统计数字,一个人怎样死却可以写成悲剧”,这巧妙表明了集中描绘整体中的个体部分能起的巨大作用。
利用个体切入主题无疑是个好办法,但一种社会现象、一件国内外大事往往涉及众多人物,不能随手选择某个人或某件具体事情作为引子。只有那些具备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最好有一定的戏剧性或悬念性的人或事,既能自然过渡到新闻主题,又能引发读者的兴趣。
读者的兴趣不仅取决于故事、悬念、细节,还取决于材料的精心安排。报道能否从一个思路流畅地过渡到另一个思路,是对写作技巧是否精湛的严格考验。另外,在对新闻事实逐步展开的叙述上,层次要清晰,新闻事件与背景材料的交接组合要自然。 西方记者忌讳笼统一般、众口一词,他们的笔下总有一些具体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出场说话,在他们的新闻中,从来不会出现“他们一致认为”、“大家都表示”之类似是而非的新闻八股。尽量引用人物的原话,尽量写明人物的真实姓名,是他们写作的一条重要准则。
文章要写得具体生动,不仅表现在用趣闻和丰富多彩的描绘来叙述有关事物,而且在于引用的事例具体确凿。直接引用具体人物的鲜活语言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因为,直接引语用引号直接引述消息来源的话语,话语本身是一个完整的语句。读者阅读新闻时,这一话语形象能够打破时空的界限,在引号的作用下,使人物的话语即时地呈现类似电视新闻的“同期声”的音响效果。在“华尔街日报体”中,随处可见人物真实感人的话语,记者通过新闻人物的口,来表达对问题、现象的一种态度或意见,让读者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