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植物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吊石苣苔,小灌木植物,茎长7-30厘米,分枝或不分枝,无毛或上部疏被短毛,花期7-10月。产于云南、广西、广东等地区,在越南及日本也有分布。
中文学名
吊石苣苔
拉丁学名
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
别称
石吊兰、石豇豆、接骨生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形态特征
小灌木。茎长7-30厘米,分枝或不分枝,无毛或上部疏被短毛。叶3枚轮生,有时对生或斗枚轮生,具短柄或近无柄;叶片革质,形状变化大,线形、线状倒披针形、狭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少有为狭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5-5.8厘米,宽0.4-1.5(-2)厘米,顶端急尖或钝,基部钝、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在中部以上或上部有少数牙齿或小齿,有时近全缘,两面无毛,中脉上面下陷,侧脉每侧3-5条,不明显;叶柄长1-4(-9)毫米,上面常被短伏毛。
花序有1-2(-5)花;花序梗纤细,长0.4-2.6(-4)厘米,无毛;苞片披针状线形,长1-2毫米,疏被短毛或近无毛;花梗长3-10毫米,无毛。花萼长3-4(-5)毫米,5裂达或近基部,无毛或疏被短伏毛;裂片狭三角形或线状三角形。花冠白色带淡紫色条纹或淡紫色,长3.5-4.8厘米,无毛;筒细漏斗状,长2.5-3.5厘米,口部直径1.2-1.5厘米;上唇长约4毫米,2浅裂,下唇长10毫米,3裂。雄蕊无毛,花丝着生于距花冠基部13-15毫米处,狭线形,长约12毫米,花药直径约1.2毫米,药隔背面突起长约0.8毫米;退化雄蕊3,无毛,中央的长约1毫米,侧生的狭线形,长约5毫米,弧状弯曲。花盘杯状,高2.5-4毫米,有尖齿。雌蕊长2-3.4厘米,无毛。蒴果线形,长5.5-9厘米,宽2-3毫米,无毛。种子纺锤形,长0.6-1毫米,毛长1.2-1.5毫米。花期7-10月。
分布范围
生于海拔800-1500米的丘陵或山地沟谷石岩上或树干上。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安徽。越南和日本也有。
主要价值
【别名】石吊兰、黑乌骨(《植物名实图考》),千锤打、白棒头、接骨生、瓜子菜(广西),岩泽兰、岩罗汉(湖南),石豇豆(云南),岩豇豆、岩茶(《贵州民间方药集》),岩石兰、巴岩草、肺红草、蜂子花、瓜子草、石花(《湖南药物志》),山泽兰、产后茶(《广西药植名录》),石泽兰、小泽兰、大姜豆(《分类草药性》),竹勿刺、地枇杷(福建),石杨梅、岩头三七(浙江),石三七(陕西)
全草入药,有清热利湿祛痰止咳、消积止痛、活血调经功效,活血调经功效,主治咳嗽、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小儿疳积、崩带、跌打损作、烫伤、劳伤。
【来源】地上部分(石吊兰):甘、苦,凉。清热利湿,祛痰止咳,活血调经。用于肺热咳嗽,吐血,痢疾,疳积,钩端螺旋体病,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病。
【采集】 8~10月采收,晒干。
【性味】 甘苦,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