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什么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意思是此番一见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
这两句出自宋代司马光的《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原文: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译文:
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化上了淡淡的妆容。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她的舞姿就像飞絮和游丝一样,飘忽不定。
此番一见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挂,四处无声。
扩展资料
诗词赏析
这首《西江月》是写宴席上一位跳舞女子的形象刻画,全片只有五十字,属于小令。
诗的上片描写了宴会中所看到的那位女子跳舞时的美丽身姿。从松散的云髻,翠雾般的罗衣,还有飞絮般轻盈的舞姿,刻画的非常细腻传神,为下片词人对舞女的迷恋作了铺垫。
前段是写作者遇到女子时的第一印象,宝髻和铅华,所勾勒的犹如是一个中国画中的人物,我们只看到女子的一个轮廓,但却可以感受到她淡妆之下的那份神韵,而正是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薄妆,看似不刻意的修饰,才给了作者最深刻的印象。
三四句继续描写女子的神态,但描写从外形转向人物动作,主要写女子的姿态,和前二句一样,也没有用复杂的视点和笔触,而是写了给作者印象最深的一点——轻盈。
作者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青烟翠雾”,一个是“飞絮游丝”,前者着重表达人物在轻盈之中的灵动,后者着重表达人物轻盈之中的缥缈,因为具备这样的特点,人物的“轻盈”就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种可感可知的生动的神韵了。
诗的下片则直接表达了词人心中对跳舞女子的好感和喜爱之情。上句讲到见了之后反惹出相思,倒不如当时不见的好;下句讲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便不会为情而感到痛苦。如此反衬出这位姑娘容貌姣好、舞艺绝佳,因而惹人慕念。
最后两句则写席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之情。在歌筵散后,余醉醒来,留下的只是寂静的院子,寂静的斜月,寂静的吟客,这般的安静,除了因为人儿不在而阒然的外部世界之外,应该还有酲解之后而沉寂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