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桥的资料

桥的资料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桥的资料

我国四大古桥为赵州桥、卢沟桥、广济桥和洛阳桥  1、赵州桥  赵州桥,亦名赵州大石桥、安济桥,横跨河北赵县城南2.5公里的洨河之上,长64.4米,宽9米,跨径37.02米,由随匠李春建于公元594-606年间。它标新立异,在主拱背两端加设了四个两两对称的小拱, 开创了世界建桥史上美观省料、利于排水的“敞肩拱”型坦弧石桥的先河,其跨径之大,后者莫及。 赵州桥,雄秀壮丽,制造奇特,被誉为“天下第一桥”。古人称其形似“长虹饮涧”,赞其美如“玉环半沉”,唱其坚是“仙驴驮日月桥留蹄印,神车载五岳圯存辙沟”。 1400年以来,赵州桥供身于人和自然,屡有损伤,经人民政府1953-1958年的整修,又重现随代风貌。1961年国务院首批定其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遴选其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赵州桥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珍异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2、洛阳桥  又称万安桥,在市区东北郊洛阳江入海处。北位视游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6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兴建。该桥是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原长1200米,阔5米许,桥墩46座,桥栏柱500根,石狮28只,石亭7座,石塔5座。规模宏伟,工艺卓越。桥建在江海交汇处,水阔浪急。先民采用筏型基础及种蛎固基,为我国乃至世界造桥史上的创举。 历史上洛阳桥有二次规模较大的重修,一是明宣德中(1427年)郡人李俊育(李五)僧正淳重修,增高三尺;一是1932年蔡延锴重修增高,铺设钢筋水泥路面。现存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31座。石亭二,一为中亭;一为“泉南佛国”亭。明清重修碑记12座,崖刻“万安桥”三字和几座石像石塔。桥南有一祠,为纪念蔡襄造桥功绩而建。祠内有一文两方石碑,是蔡襄撰文书写的,文简义精,书法遒丽,工刻细致,世称三绝。该文原露天崖刻于岸左,宣和间(1119-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后为知州的蔡襄曾孙桓拓本重刻立于祠内。桥北有昭惠祠,奉祀护桥海神,有真身庙,供奉义波和尚为造桥尽瘁,桥成化去,以其真身造像祀之。现在为保护古桥,在上游百米处另建公路桥及水闸,并在附近规划建设游乐区。国家文物局还组织专家勘察古桥于1993年春动工,对洛阳桥全面修建,使其恢复古旧貌。  3、卢沟桥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30米,由11个石拱联成,每个石拱跨度自16米到21.6米不等,是一座典型的联拱石桥,拱与拱之间有石砌的桥墩。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桥墩北面像尖尖的箭头,南面呈方形。昔日,永定河水滔滔不绝,自北向南奔流。这样设计桥墩,显然是为了减轻河水对桥身的威胁。芦沟桥东西两端,各有一块石碑,东面的石碑上有清乾隆皇帝的御笔"芦沟晓月"4字,"芦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大胜景之一。芦沟桥两侧,有石栏石柱。石柱的上面有许多石狮。由于这些石狮雕刻得惟妙惟肖,神态各异,大小混在一起,故有"芦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解放后,经北京市文物局的同志们编号检查,得出芦沟桥上的石狮总计485只的结论。这近500只的石狮雌雄形态各异,雌的戏水,雄的弄绣球。从石狮的选料、刀工及风格程度上,人们可以推断:现存的石狮不是同一时期雕刻的。它们历经了元、明、清王朝的增补,由此足以显示历代封建王朝对芦沟桥的重视。 在芦沟桥西端,各有石制华表两根。东面两根华表和东北角上的3只石狮,其石质和雕刻风格与桥栏杆的早期石狮相似,至少为明代遗物;西面两根华表的云版以极其豪放的3朵卷云组成,作法较之天安门、明十三陵的云版显得更古朴,很可能是金代原物。 举世闻名的芦沟桥,是华北地区一座最大的联拱石桥。它不仅工程宏伟,石雕艺术极为精美,又是中国人民8年神圣抗战具有重大革命意义的纪念地。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芦沟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广济桥  广济桥在潮州市之东。因有韩湘子书“洪水止此”的石碑于桥畔的传说, 湘子桥  又名湘子桥。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广济桥是中国古代著名桥梁之一,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历时57年建成,全长515米,分东西两段18墩。中间一段宽约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桥,只用小舟摆渡,时称济州桥。明朝重修,增建六墩,共24墩。桥墩用花岗石块砌成,是中国桥梁建筑中的一份宝贵遗产。1958年由于交通需要,将梭船拆除,改为直通大桥。1980年重铸铁牛1只,置于桥上。 2006年潮州市政府出资从修广济桥,一期工程已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