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寡妇门前事非多”上半句是什么?为何很少有人熟知?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上半句是“鳏夫房顶炊烟少“,对仗很工整,“鳏夫”对应“寡妇”,“房顶”对应“门前”,“炊烟少”对应“是非多”。
这两句大白俗语意思,不难理解:
死了妻子的独身男子,没有了女人伺候,独自一人就很少生火做饭;死了丈夫的独身女子,没有了丈夫的依靠和倚仗,独自一人生活,就很容易招惹外界男女方面的是是非非。
俗语,并非文人骚客经典之作,而是民间百姓的经验智慧的总结,辞藻不华丽,韵律也不高级,即便大字不识之人也能明白其中道理,因而俗语更易广为流传,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
还有,古时讲究阴阳平衡和协调、万事万物相生相克,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等道理,因而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任何一方,事物都会产生不和谐和不平衡的状态。比如一个家庭中失去了妻子或丈夫等,就会家不成家。
“鳏夫房顶炊烟少”,“鳏夫”读音 guān fū ,“鳏夫”是指妻子去世后,没有再娶的独身男子。《孟子.梁惠王下》这样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即”鳏寡孤独者”,四者景象较为凄凉心酸。
”鳏夫房顶炊烟少“,古代房屋几乎全部都设有烟囱的,男子因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妻子的照顾和伺候,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心情颓废,独自一人难得生火做饭,烟囱自然就不冒烟,炊烟也就少了。
“鳏夫房顶炊烟少”为什么鲜少有人提及了呢?
一是旧时男权社会失去妻子的男子不会过于凄凉。古代是一夫多妻时代,男子三妻四妾、妻妾成群比比皆是,且遵从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等三纲五常。男子地位高,即便妻子去世也能续弦再娶,丝毫不为死了老婆而受很大影响。
二是受旧时封建社会里男权主导地位所影响。旧时用不太好听的”鳏夫“一词称失去妻子的男子,这是男权社会男子万万不能接受的,”鳏夫“一词常含有鄙视、幸灾乐祸、不怀好意等意味,“鳏夫房顶炊烟少”就逐渐被人们遗忘。
“寡妇门前是非多”里”寡妇”群体就不一样了。
旧时封建女子受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中国几千年遗留封建礼教的禁锢,有丈夫在时她们地位都极其低下,更何况丈夫去世了,就更会受旁人指指点点、流言是非等语言攻击了。
古代男人是家里顶梁柱,一旦不在了,整个家庭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如果失去丈夫女子年轻貌美,没有丈夫庇护,自然会招来周围好色之徒或别有用心之人垂涎和欺负。
再比如,旧时农村女子名节重要,失夫女子很少改嫁,留在婆家操持家务、下地干活,但女人再能干终还是女人,一些重体力活还需男人才能完成,一些农村好心大哥的帮忙就难免会遭到村里人说三道四的。
这样对男女双方来说会产生很多误会,流言蜚语时间长了,矛盾多了,口水都能淹死人。人们忌惮飞短流长的攻击,也就不再有人敢去帮助寡妇了。因此在农村就会一直流传着俗语来警醒世人、望而却步。
所以,旧时失去丈夫女子一般都会谨言慎行,避免与陌生男子搭讪,以免落得名节不保、被人指指点点而痛骂勾搭别人丈夫的狐狸精等。
“鳏夫房顶炊烟少”鲜少为人知,而”寡妇门前是非多”却广为流传,更说明古时以男子为主导地位的男权社会里女子地位极其低下,“寡妇”这样一个群体地位更低,在旧时命运更凄惨。
然而,在当今社会里,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男女地位也平等了,女子能力凸显也能顶半边天了。人们也极少用“寡妇”和“鳏夫”来称谓失去另一半爱人的人了。
一是出于对这类群体的尊重,二是人们观念和价值观得以提升,失去了另一半仍可以再娶再嫁,再次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不致于孤单寂寞冷,这是社会的进步。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