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1884年的重要事件详细

1884年的重要事件详细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1884年11月15日,柏林会议正式开幕。与会的14个国家中,真正唱主角的是法国、德国、英国和葡萄牙,这四国主导着瓜分非洲的大体方针。会议首先要解决的是“刚果问题”。 由于几个欧洲国家对这一地区的争夺已经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到最后还是便宜了利奥波德二世。刚果盆地的相当一部分土地被用笔和尺划出来,成为利奥波德二世的私有财产,这片土地有200万平方公里,是比利时本国国土的76倍。后来,比利时国王从当地捞取了大量金钱,但他的恐怖统治使当地近半土著黑人悲惨地死去。

解决完“刚果问题”后,与会各国又研讨出来了几项总体原则,以协调各国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柏林协定书的行文中,引入了“势力范围”这一概念,即一国对非洲沿岸的控制意味着还可以无限深入腹地。此外,议定书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效占领”原则,即占领国能有效控制某殖民地时(例如保护自由贸易和交通运输),才可以真正拥有它们。这一原则是为了让列强间减少血腥冲突。

柏林会议打的是发展非洲经济、促进非洲贸易的旗号,但列强对非洲人民的福祉毫不关心。它们开出的杜绝奴隶贸易和提升人权等也仅仅是空头支票。 1884年(清光绪十年)的京通电报工程相当低调,尤其是当工程接近北京的时候。(需要说明一下,本文中的电报是有线电报的简称。)电报线在通州至东便门段是架空明线,进入东便门后下潜至护城河底——水下电缆,到达崇文门后,以“不似触目”的方式登陆——使用区别于标准规格的“极细铜线”和“特制红漆木杆”。此时,关于电报的争论仍在北京城内继续,工程的格外低调显然是为了照顾保守人士的神经。 这场电报之争始于此前的20多年。最早的关于建设电报的呼声来自洋人。1859年,法国钦差给恭亲王寄了一台电报机,被恭亲王“以为无用相却”。彼时,连接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水底电缆已经开通,穿越大西洋的电缆也在酝酿中,电报在全球贸易网中担当重任。而中国的信息传递仍然处于“马上飞递”阶段。北京与广州之间的通信,按照普通驿传速度需要30—35天;以“五百里加急”需16~19天,至于有可能导致跑毙马匹的“六百里加急”甚至“八百里加急”(所谓的“廷寄”标准),从广州驿传至北京的时限为32天(茅海建《天朝崩溃》,刘文鹏《清代驿传及其与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在水路方面轮船参与了邮递。靠轮船传递的上海至京师的通信需要6~7天。

1884年的重要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