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贫不及素的素什么意思

贫不及素的素什么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贫不及素的素什么意思

“贫不及素”中的“素”指的是白色的帛  在纸出现以前,人类曾经使用过许多材料来写字记事。我们的祖先最初是把文字刻在龟甲上或兽骨上,叫做甲骨文。商周时代,人们又把需要保存的文字铸在青铜器上,或者刻在石头上,叫做钟鼎文、石鼓文。到了春秋末期,人们开始使用新的书写记事材料,叫做“简牍”,“简”就是竹片,“牍”就是木片。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比刻在甲骨上、石头上,比铸在青铜器上,要方便得多,容易得多,可就是连篇累牍,十分笨重。  当时,也有用绢帛作书写材料的,故《墨子》曰:“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但绢帛价格昂贵,一般人用不起,就连孔圣人都说:“贫不及素。”这里的“素”,指的就是绢帛。汉代一匹绢帛(长约10多米,宽不及1米)的价格相当于720斤大米。  伴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祖先不断地在寻找新的书写材料,最终发明了理想的书写材料,那就是纸。我国造纸术的发明,长时期以来一般都归功于东汉时的宦官蔡伦,这是因为《后汉书·蔡伦传》明确记载:“自古书契多编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蔽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以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伦纸’。”  自此,人们常把蔡伦向汉和帝献纸的那一年——元兴元年,即公元105年,作为纸诞生的年份,蔡伦也因此而被奉为造纸祖师,差不多所有产纸的地区都为他塑像造庙。在他的故乡湖南耒阳县,元朝曾重修蔡伦庙;在他的墓地陕西洋县龙亭铺(蔡伦于公元114年被封为龙亭侯),也建有祠庙;日本等国的造纸工人,也奉蔡伦为“纸神”。蔡伦受到国内外人们的纪念和崇敬,蔡伦发明造纸术似乎也成定论。但是,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实践,动摇了千余年来盛行的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说法。  首先是1933年,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泊汉代烽燧遗址上发现了一片古纸,这是一片麻纸,长约40厘米,宽约100厘米,纸面可清晰见到麻,在同一遗址中还发现有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的木简,因此,该纸当为西汉时期的文物,比“蔡伦造纸”的公元105年早了一个半世纪。  其后是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再次出土了比新疆罗布泊的纸还要早约一个世纪的西汉初期的古纸,而且有数十张之多,经科技史专家潘吉星教授的研究和分析化验,确认此灞桥纸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所制成。在这之后,1973年在甘肃居延汉代金关遗址,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颜村汉代窖藏中,也分别出土了西汉时的麻纸。再后是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附近的放马滩古墓葬中,出土了西汉初年文、景二帝时期(公元前179-公元前141)的绘有地图的麻纸,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1990年,在敦煌甜水井西汉邮驿遗址中发掘出了多张麻纸,其中3张纸上还书写有文字。  以上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初期,我国已发明了造纸术,而且当时造出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文字和绘图,这比蔡伦早了两三百年。东汉蔡伦虽然不是纸的最早发明者,但他改进造纸技术,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把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这些废弃物品都充分利用起来,降低了纸的成本,尤其是用树皮做原浆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根据东汉麻纸的质量所做的模拟实验表明,造出这样的纸来至少要经过浸湿、切碎、浸灰水、蒸煮、洗涤、舂捣、再洗涤、打槽、抄纸、晒纸、揭纸等十多步工艺流程,如果用鱼网等作原料,还必须有碱液蒸煮这样加强对纤维的腐蚀度和净化度的工序,这正是后世的化学制浆技术的滥觞,因此,蔡伦作为伦纸的监制者和推广者,其功亦不可没。纸的推广使用,使书籍、文献资料的数量猛增,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另一方面,科学文化和图书事业的发展,又需要更多更好的纸张,从而推动了造纸技术的进步。纸还是我国另一项重大发明——印刷术出现所必需的物质前提,而印刷术发明之前,由于著述的增加引起了抄书之风盛行,则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汉字字体的变迁。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水墨和彩墨绘画,也是和纸的特殊品种——宣纸密切相关的。  魏晋以后,纸逐渐取代帛简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书写材料。中国的造纸术于7世纪初经朝鲜传入日本,8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了阿拉伯,欧洲设厂造纸则是12世纪以后的事了。在18世纪以前,我国造纸术一直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世界各国沿用我国传统方法造纸已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可是,最早发明纸的中国人现今的造纸业却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许多纸张纸浆需要从国外进口,而我们一些中小型造纸厂都成了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源头,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和猛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