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月满中秋”是什么意思

“月满中秋”是什么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月满中秋”是什么意思

月满中秋月满中秋,是一种期盼,是一种寓意,也是一种民俗的寄托。 皓月当空,晚风清净,赏月听曲,品香茗吃月饼,应是最有诗意的中秋夜晚。儿时,中秋节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是一轮明月和香甜的月饼,中秋节那晚,每当妩媚的月亮从东边的山峰顶上,慢慢露出柠檬色的脸庞,我的耳畔就会响起歌声“八月十五月儿明,爷爷为我打月饼……”在清盈盈的月光之中,我全部的视线也渐渐地被一种温馨的画面迷蒙了。沿着时光的隧道,我回到了儿时的中秋节。小时候,生活贫穷,物资匮乏,但中秋节却充满着过节的隆重气氛。年年的八月十五,一样的花好月圆,那必定是仅次于除夕夜的团圆节日。每家每户,都备了猪油、面粉、葵仁、花生仁和芝麻,在各自的炉灶前忙碌了大半天,等着将它们变成一个一个香喷喷甜滋滋酥脆脆的月饼。 中秋节,在老人的眼里,是暮年的感伤和别子的怅惘。而今,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子女们都在外头和海外,每当中秋,老人们盼儿思女的心情与日俱增,他们唯一怕的就是寂寞。而我们小时候就不一样,大人们很少在他乡漂泊,所以,每年中秋节老人都是和子女们团圆在一起的。中秋节那晚,若是明月高悬的话,各家各户,就在院子天井里摆张桌,上面摆满了自制的一层一层摞起来的月饼塔。月饼的周围,摆满了自家树上摘下来的石榴,一家人围着桌子吃月饼、赏月、拉家常。桌的中央还摆放着一盆清凉的水,那盈盈地圆月升起之后,盆里的水面同样浮动着另一轮明月,象征着月照全家的吉祥征兆。 对异乡的游子,中秋是难解难分的乡愁,于是,我想起了唐代诗人王建的诗句:“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明人远,思深情长,别离思聚的情意,委婉而动人。对久别的恋人,中秋是想抑制也抑制不了的激情,“月白风情两地恋人同望月,牛耕女织双星伴侣偶牵牛。” 中秋给人以回味的不只是那轮明月与月一般圆的月饼。中秋这个日子很奇妙,是个传统而民俗、文化又怀旧的节日,如果你在意,它会让你的情感智慧淋漓尽致地宣泄而出。 中秋明月,造就了月亮的动人传说和美丽童话。八月十五那一晚,随一轮晕黄晕黄的月亮,开始慢慢爬上了东边的山巅,也许,等待了很久的吴刚,及那月桂树下的玉兔,也等着嫦娥舒展广袖,翩翩起舞吧?小时候,这种气息从我小人书里飘出,而今像从我的生命里飘出。但尘世的迷蒙早已让我失去童年那时清亮明澈的心情。已经许久没有渴望过了,而八月十五这一晚,我忽然有了一种愿望——我想独自一人等待那轮明月渐渐上升,等待她吉祥的光明,再次光临我沉寂了很久的心灵。 中秋明月,也造就了古往今来的诗人。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是诗人激情澎湃的智慧蘸着中秋月色写成的。东坡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不知念了多少回,它尽掩历代文人墨客中秋辞赋之光,大家风范让人叹服不已。 中秋月色清冷而幽柔,能让一怀愁绪流淌。无数身处异乡的游子,面对中秋之月,或多或少流露出他们在征途上的失意之怨及常年与家人别离之苦,而东坡先生则不然,只是宣泄他对人间生活的企盼与向往,表达了他对人间情感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不悲观,不消极,令人感奋不已。而今我们遥望中秋明月,低吟东坡先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佳句时,便对月圆中秋有了更深的理解。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龄,我们也容易做出一些“特别”的事。那年中秋,我们学做古人,以酒助兴,喝得迷糊的时候,我们竟然朗诵了不少唐宋诗人写中秋之夜的佳作,是那些美丽的词句伴我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我们的生活阅历不够深,显然对古人的词句理解也不深,但那些美丽而深邃的词句就这样朦朦胧胧地浸入了我的身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突然悟懂了中秋与诗,中秋与人文是有情缘的。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北宋诗人欧阳修这一词,叙的是两个中秋同一故事片的首和尾,寥寥几笔,出神入画。他又是一位政治家,支持过范仲淹的新政,反对过王安石的变法。政治上几度沉浮,尽管亮色不少,但他的文章似乎更值得称颂。 以诗言志,以书益人。无论是政客,或是凡人平民,都愿意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境与志向。然而,往事已逝。今天的生活,离诗已有些遥远,传统意义上的中秋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真难以想象,如果中秋留给我们的只是那一轮孤独之月,只是月下的缠绵簇拥及月饼、水果琳琅满目,缺的就是诗,那中秋还有什么能品味的呢? 月圆中秋时,让我们多留份诗意给中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