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老家》、《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势如破竹》文言文答案,急急急!

《老家》、《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势如破竹》文言文答案,急急急!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老家》、《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势如破竹》文言文答案,急急急!

9.作者对松柏的认识和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第①段写“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的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文中“生命的风范”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第②段文意从三个方面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结合全文的主题来看,本文中的“严寒”和“松柏”各象征什么?(2分) “严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9.① 小时候.认为松柏不属于自己;读书之后还是认为它不属子自己,不喜欢它;后来认为它是很可傲的树。(每阶段1 分,共3 分,答“由不喜欢到喜欢(崇敬,赞美)”也可给3 分。) ② 因为知识和阅历逐渐丰富,看遍了人世的冷暖沧桑。(2 分,答出“看遍了人世的冷暖沧桑”即可)10.(2分)反衬松柏的不畏严寒(或“与松柏的不畏严寒形成对比” )(只答“反衬”或“对比”给1分)11.(3分) ① 超脱尘俗的崇高② 甘受寂宽的淡定③ 抗拒苦难的顽强(或“超脱红尘之外、能够承受寂寞、顽强)12.(2分)“严寒”象征“严酷的社会环境”(或“老家三十多年的动乱”)“松柏”象征“老家劳苦、沉默而坚强的人们”(或“坚强的愈志”,或“顽强的生命”)《习惯成自然》 9.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10.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分) 11.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分) 12.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 1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4分)参考答案:9.(3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10.(4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1.(4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2.(3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意思对即可得分)13.(4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答出要点得2分,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势如破竹》文言文答案:1、解释括号里的字的意义。所向皆克(克)—— 昔乐毅借济西一战(借)——譬如破竹(譬)—— 径造建业(造)——2.翻译百年之寇,未可尽克。方春水生,难于久驻。宜俟来冬,更为大举。—————————————————————————————— 答案:1.克,攻克。借,凭借。譬,比喻,比方。造,原意拜访,这里是攻打之意。2.横行很长时间的寇贼,不能够一下就消灭,如今春天来了水涨起来了,(军队)长久难于驻扎,最好是等到冬天来了,再作大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