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冲绳海槽地质特征

冲绳海槽地质特征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冲绳海槽地质特征

冲绳海槽南北长约1200km,东西宽约100~150km,海槽的走向在宫古断裂带以北为NNE向,以南转为SW向,呈弧形向太平洋凸出(图2-2)。研究资料表明,宫古断裂带是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将冲绳海槽分成南北两段,二者在地壳结构、构造变动、热流特征、沉积作用等许多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图2-2显示,在中央海槽的南部至中部,发育5个重要的裂谷地堑地段。

1.壳-幔结构特征

地球物理资料表明,整个冲绳海槽区由相间分布的正负块状磁异常组成,南部和中南部以正异常为主,最大值达200nT,中间则表现为宽缓的负异常,磁性基底埋藏深度为3km左右(金翔龙等,1983)。沿冲绳海槽有一个高的布格异常带(一般大于100nT),而琉球岛弧和东海陆架区的重力值则相对较低(一般为20nT)。说明海槽区的地壳处于极大的不均衡状态,暗示下伏地幔上隆的可能性。据重力反演计算,冲绳海槽的地壳厚度变化于15~28km,平均值为20km(金翔龙等,1983),并且表现出南部地壳薄,一般厚约14km,北部地壳厚,最厚达20km(高志清,1986)的特点。显然,冲绳海槽的地壳厚度要比西侧东海陆架的地壳厚度(26~30km)薄得多,属于减薄了的陆壳。由于岩石圈被拉张,低密度软流圈物质向上抬升,造成海槽岩石圈比邻区约减薄30km。

2.断裂作用特征

冲绳海槽广泛发育平行于海槽走向的NE向高角度正断层,整个海槽被阶梯状正断层切割成地堑状地形。海槽南段的NE向断层规模较大,而海槽北段的断层规模小,分布也比较杂乱(图2-2)。

据翟世奎等(2001)研究,冲绳海槽的NE向断层分为两类:一类切割深度大,从海底向下切过中新世地层,主要发育在海槽两侧;另一类切割深度小,仅发生于更新世—全新世地层内,断层规模小,多发育在槽底中央部位。冲绳海槽NE向断层的倾角一般较大,倾向海槽中央,断层面上陡下缓,上盘断块顺断面向槽中滑移,属于犁形正断层,形成一系列的箕状凹陷。

此外,冲绳海槽还发育一组NW320°走向与盆地轴线垂直的断裂,将冲绳海槽切割成不同的断块。每组断裂几乎都是由数条断层组成的断裂带,断面近乎直立。在海槽西侧的平面上大致等间距分布,断裂形成早,多期活动,并具有张扭性特征。

综上所述,冲绳海槽的构造活动以断裂和区域倾斜为主,NE向和NW向断裂构成海槽条块分割的基本构造格局,这两组断裂在海槽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NE向断裂多数为倾向盆地中心的张性断层,是海槽张裂作用的产物。因此,张裂作用是冲绳海槽的主要构造作用形式。

3.热流特征

冲绳海槽具有异常高的热流值,已被大量的地热测量数据所证实。高热流值沿海槽内部裂谷地堑-张裂的中轴线分布,构成一条NE走向的热流高值带,其中,高热流值中心主要集中于海槽中段“伊平屋”洼地和伊是名洼地,前者有5个站点的测量值超过1000mW/m2,后者的热流值多介于100~900mW/m2之间,3个站位的测量值超过20000m/Wm2(Kimura et al.,1988),15个站位的测量值超过1000mW/m2。这两个高热流值区分别对应于冲绳海槽内两个重要的活动热水区。

4.沉积特征

Herman等(1978)和Lee等(1980)研究发现,冲绳海槽槽底覆有数千米厚的沉积层,沉积层厚度有向中轴带逐渐增厚的趋势。海槽内的沉积层在近东海陆架一侧为陆源碎屑沉积,靠琉球岛弧一侧则富含火山碎屑物质。盆地的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出现在盆地西侧的陆架前缘地带,那里有盆地最厚的沉积物。更新世以后,沉积中心逐渐向东迁移。根据冲绳海槽的地震反射层,可将冲绳海槽沉积层分为4层,分别对应于4个不整合界面。对应的沉积包括中新世、上新世和更新世沉积。